Shadow

全球暖化危機 – 狗狗也遭殃

雖然春節天氣寒冷,甚至快讓人忘了今年初冬氣溫有多高,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2015年是地球上136年有天氣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暖化不僅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態習性,更連帶影響了最親近人類的貓跟狗

過去5年內全球飼養貓狗的數量增加,很多時候貓狗都住在家裡,成為家裡的一分子。這種情形再加上外寄生蟲無所不在的特性,表示越來越多伴侶動物與家庭也都會接觸到跳蚤、壁蝨、螨蟲和沙蠅這些不受歡迎的害蟲,以及牠們所傳播的有害疾病。

從2012年以來,南美及東南亞發生了特殊的飼養伴侶動物熱潮,在越南飼養狗的比例增加了近9.4%,而巴西則增加了8%。南美現在是全球飼養伴侶動物比例最高的區域。估計智利每人平均養伴侶動物狗的數量高過全球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但是德國的愛貓人數位居榜首,過去五年來飼養貓的比例增加11.3%,讓目前的德國成了近一千兩百萬隻貓公民的家園。

隨著伴侶動物的數量不斷增加,外寄生蟲繁殖的機會也因而增加。跳蚤、壁蝨和沙蠅(Sandfly)這些常見的外寄生蟲可做為病原體的媒介,造成許多疾病散播,有時會在動物與人類之間散播。寵物主人可採取一些措施來減少伴侶動物感染外寄生蟲的風險,例如:避開壁蝨的棲息地、阻止伴侶動物獵食、並將伴侶動物糞便迅速安全地清除及處理。然而,有些無法控制的因素,例如:社區動物或野生動物等也可能成為外寄生蟲的感染源。這意味著現在正確使用有效的外寄生蟲防護措施比以往更為重要,而且對於保護伴侶動物安全來說非常重要。

伴侶動物的外寄生蟲感染風險則視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氣候、住屋狀況、接觸戶外、與是否接觸其他伴侶動物等。當這些因素改變時,外寄生蟲的「典型」棲息地以及所傳播的疾病也可能跟著改變。在巴西,可能致死的利什曼原蟲病藉由沙蠅傳播,可影響狗及人類,過去一般認為這是在鄉間流傳的病。隨著巴西大型城市的興起及隨之而來社區狗數量的增加,現在多數通報的人類病例都發生在城市裡,而且三十年內,每年的通報案例數量已經增加一倍以上。

有些外寄生蟲,例如壁蝨,生命週期中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然環境中,牠們的發展與存活狀況視氣候而定。全球暖化對壁蝨的影響可從瑞典一項為期30年的研究中一窺究竟,該研究明確顯示外寄生蟲的分布範圍往北方高緯度地區擴展。氣候變遷意味著某些地區中之前未曾見過的外寄生蟲種類開始入侵,而這些外寄生蟲所傳播的疾病也跟著進入。有些因素則讓這個情況更加嚴重,例如愈來愈多人帶著伴侶動物跨國旅行這個趨勢。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對不同外寄生蟲作為疾病媒介角色的暸解已經有所不同。例如,貓身上可能含有遭到感染的跳蚤,而跳蚤上帶有巴東體(Bartonella)細菌,該細菌可在抓癢時傳染給人,並可能引發嚴重的疾病。在過去10到15年內,我們才瞭解到有些巴東體種類也可透過壁蝨傳染,這是全新的傳染風險領域。

拜耳動物保健事業單位全球伴侶動物獸醫科學事務部門主管Markus Edingloh說明伴侶動物主人採取防護外寄生蟲措施的重要性:「伴侶動物提供許多益處,而與貓狗共同生活的人數為有史以來最多。影響外寄生蟲及貓狗可能攜帶病原體的因素不斷在改變。這表示伴侶動物主人務必要了解,外寄生蟲防護並非可有可無,在像壁蝨和跳蚤等外寄生蟲有任何機會叮咬並傳播疾病之前就應加以驅趕,以便確保伴侶動物,以及最重要的,家人的健康。」

伴侶動物主人可就近徵詢獸醫如何有效防治外寄生蟲的資訊及意見,以確保伴侶動物健康福祉。

 

室外活動能讓寵物維持身體健康,但是狗、貓出門遊玩常會帶回來一身跳蚤,如何防止跳蚤上身,成為飼主最頭痛的問題。市面上可見多款除蚤滴劑,使用方式都是直接滴在狗、貓身上,便能維持約一個月的效用,但不同廠牌的藥物成份各異,留存在體表與殺蟲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目前常見除蚤藥物主要為芬普尼(Fipronil)、益達胺(Imidacloprid)、百滅寧(Permethrin)及色拉菌素(Selamectin)四種。

 

不被吸收的藥,最好不要洗澡?

 

芬普尼和益達胺這兩種藥物為脂溶性,不需被身體吸收就能達到殺蚤的效果。貓狗的體表與毛髮上,佈滿由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而芬普尼和益達胺均能溶解在體表的皮脂裡,跳蚤接觸到皮毛上的芬普尼或益達胺時,藥劑便可由跳蚤的外骨骼進入其體內發揮作用,將之殺死。不過,洗澡會洗掉貓狗體表的皮脂,致使藥物防護效力減弱,因此使用這類藥物後,不宜太常幫寵物洗澡,頂多兩週洗一次,最好能等到下次點藥前再洗澡。

少量的芬普尼會積存在皮脂腺裡,而益達胺則幾乎不會。積存在皮脂腺的好處是:即使體表的藥物被洗掉,皮脂腺裡的藥物仍會隨皮脂分泌出來,再持續殺死跳蚤。不過,芬普尼散佈全身的速度較慢,施用後或洗澡後約 40 小時,才能達到有效的防護劑量,而益達胺施藥後不到 24 小時即具防護效果。

很多除蚤滴劑的成分含有芬普尼Fipronil會與蟲體的GABA接收器結合

以及阻斷氯離子通道,因為與GABA接收器結合而導致激發

蟲體的神經系統,這種神經毒性是選擇性的,

因為哺乳動物的GABA接收器的結構與蟲體不一樣,

所以不會影響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

 

芬普尼溶於皮脂中而分佈全身,少量積存在皮脂腺裡,能延長殺蟲的有效時間。

 

芬普尼和益達胺殺死跳蚤的原理並不一樣。芬普尼能阻斷跳蚤神經細胞上的氯離子通道,使神經細胞一直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註),導致跳蚤死亡;它除了能殺死跳蚤,也能殺死壁蝨。而益達胺則會與跳蚤神經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導致神經細胞失去正常傳導的能力,使跳蚤麻痺死亡。

 

會被吸收的藥,小心其毒性

 

另外兩種成份:百滅寧與色拉菌素則會被皮膚吸收,因此,施藥後均可以洗澡。百滅寧被吸收後,大部份積存在皮膚與毛囊根部的角質層裡,由於角質代謝週期為 28 天,因而能維持將近一個月的除蚤效果。色拉菌素為脂溶性,被皮膚吸收後,會隨血液循環全身,但最終可以選擇性的從血流中再分佈至皮脂腺,透過皮脂腺的持續分泌皮脂而遍佈體表,所以,要達到全身有效防護劑量的速度較慢,大約需要 40 小時。

百滅寧和色拉菌素殺死寄生蟲的原理正好和芬普尼相反,主要是增加神經細胞氯離子通道的活性,造成蟲體的神經麻痺而死亡。此外,百滅寧與色拉菌素不只可以殺死壁蝨、蝨子、蚊子,對犬心絲蟲也有一定的防護效果;而色拉菌素對耳疥蟲、毛囊蟲等寵物常見的體外寄生蟲也有效。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因為氣候變遷的緣故,跳蚤跟壁蝨的體型都變得比以前小、數量也變得比以前多,牠們變得要吃更多才會飽,而且一些以往比較冷的地區也都開始出現跳蚤跟壁蝨的蹤跡。

除了跳蚤跟壁蝨外,藉由蚊子傳染的心絲蟲也迅速擴張,以往蚊子只在某些氣溫較高的地區生存,現在則是帶著病原體遍佈到全美國。不斷升高的氣溫也讓原本的奶貓出生潮從原本的春天變成一年四季皆是。甚至還徹底打亂了寵物陸龜的冬眠時間

對貓狗飼主來說,氣候變遷或許應該是提醒要按時替寵物做好驅蟲、及心絲蟲預防措施了。例如美國各州目前都有心絲蟲案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獸醫學院專攻傳染病學的教授艾伯爾(Gregory D. Ebel)就直言:「我不懂怎麼還有飼主不會每個月為牠們的狗吃預防心絲蟲的藥,那簡直是無腦!

而壁蝨最令人聞之喪膽的就是可能會傳染萊姆病,而且還是人畜共通的疾病。

 

另一位洛杉磯防止虐待動物協對的理事長伯恩斯坦(Madeline Bernstein)也注意到了氣候變遷對寵物的影響,她飼養了2隻18歲的陸龜:喬治跟木蘭。牠們倆通常會從10、11月一路冬眠到隔年的4或5月,但是去年喬治跟木蘭不僅比平時更晚進入冬眠,而且其中一隻甚至還在1月底就提早醒來。而伯恩斯坦還要小心翼翼地確保牠們沒有吃任何東西,「因為如果牠們再回去冬眠,食道中還有未消化的食物是會害死牠們的!」

雖然報導提到的例子以美國為主,不過氣候變遷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所以如果你還以為全球暖化跟你的生活沒有任何關係,甚至掉以輕心,那麼你的寵物可能會是下一個受到波及的對象!